111年1月號 道 法 法 訊 (357) |
DEEP & FAR |
|
全球化的智權產業(一) |
薛家鳳 智權加值服務部經理 • 淡江大學機械系 • 紐約石溪大學機械工程碩士 |
|
無可避免的,所有的產業已經邁入分工細膩的全球化時代。儘管美國在前任總統所倡議的重建傳統製造業的策略下,不斷的以政治力量來阻擋來自中國地區的經濟侵略,美國市場仍然高度仰賴來自太平洋對岸的供應鏈。一旦供需失衡,物價跟著暴衝,緊接而來的通貨膨脹就可能撼動白宮政權。
一個簡單明確的信息是,自從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全球化早已是條不歸路。製造業如此,科技業如此,服務業、流通業乃至於農漁業皆是如此。知識工作者的時代來臨,身為智權業者,我們更該有所體悟。
智慧財產權,諸如專利商標,其權利的賦予雖然是由當地政府所掌控,然而以台灣現況為例,這個以本地為限的市場早已經是紅海一片,這當然是惡性競爭所致,卻也難以避免。話說回來,海外的顧客並不受到島內惡性的削價競爭而任意更換代理人,道理很簡單,這類專業的素養可是因人而異,沒有ISO規格可以作為標準的。
因此,業者長遠之計,應該還是持續以國際市場為原動力,如同科技業一般的尋求納入國際市場供應鏈的機會。既然是國際化的競爭,不能再只是價格取勝的策略,而是講求服務品質與價值的增長,這才是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