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月號 道 法 法 訊 (345)

DEEP & FAR

 

新冠疫情下的智權產業()

薛家鳳 智權加值服務部經理

      淡江大學機械系

      紐約州立大學機械工程碩士

在英語的普及和產業分工全球化的狀態下,英語系國家的智權產業也正面臨境外的挑戰,台灣地區的智權業者當然是挑戰者之。要不是中國大陸的法律體系尚未跟上先進國家的專業水平,台灣甚至有很好的機會透過中文的獨特優勢而在對岸的市場上分一杯羹。至少,台灣的事務所應該具備協助當地企業進展國際市場的能力,當然這裡說的是專利為主的戰場,因為過去在商業法律方面這些業者早已證明了他們的能力。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既然台灣的科技產業實力依然保有國際競爭力,相對的,智權服務業者需要做好什麼樣的準備呢? 依個人淺見,似乎重點首先是在人力資源方面。

過去台灣科技產業的興起,政府透過一些非營利機構而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民間企業多數是被動的接受或參與,因為技術的來源多半需要從海外或這些非營利機構技術轉移,最終而讓技術在民間企業生根茁壯。然而反觀現今智權產業的發展情況並非如此,近30年來政府機構儘管大力宣導智權的重要性,其實過去這些推動產業升級的單位並不具備專業上的領導能力,往往錯失許多讓台灣智權產業成長的時機,甚至鬧出例如以政府公權力要求國外企業專利授權而圖利極少數的本地製造業者的國際笑話。不同於科技產業,真正的智權產業所需的知識與經驗是落在過去30年致力於服務科技業的民間機構身上,所以政府必須結合民間的力量共同來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