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月號 道 法 法 訊 (279)

DEEP & FAR

 

 

商標法消費者保護原理消退之基本理由:

過度保護之法院及扼殺售後消費者使用之途徑(3)  

Michael A. Johnson原著

 

 

林明燕 執行經理

.東海大學法律系

 

 

I.          

 

商標法傳統正義係消費者及商標所有權人二者之保護(註一)。參議院專利委員會敘明商標法既是保護公眾,使其在購買產品時,可以確信......其會得到其所要及欲得到之產品,並保護商標所有人"藉呈現其產品於公眾,所花之精力,時間和金錢....免於仿冒者之盜用"。儘管推定商標法具此雙重目的,消費者於商標訴訟中往往淪為邊緣人。商標爭訟典型當事人係商標所有權人及被控侵權者,該二者因消費者權益僅會降低其於訴訟上控制權,故缺乏提升或保護該消費者權益之動機。

評註者評論種種現代學說理論創新改革之理由為,它們非因關注消費者保護而提出。淡化及混淆誤認係二最常用指標性例子(註二)。「此等批評幾乎普遍地描繪現代學說理論之特徵為:遠離混淆誤認為基礎保護及朝向財產為基礎制度之商標法轉變,而消費者僅表面上被關注。」Mark McKenna爭論此財產為重點之學說並非新論,而事實上係商標法之基本原則(註三)。

 

註一:Mark P. McKenna載於82 Notre Dame Law Review 1839,1857 (2007),轉載於97 TMR 1126 (2007)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Trademark Law (商標法之規範基礎)」;Stacey L. Dogan & Mark A. Lemley載於54 Emory L.J. 461, 466-69 (2005)之「The Merchandising Right: Fragile Theory or Fait Accompli?(商品化權:脆弱理論或既成事實?)」(闡釋商標法目的係促進真實資訊之流動及減少消費者檢索費用,進而促使生產者做出優質商品);一般地參商標及不公平競爭§21 J. Thomas McCarthy

 

註二:參例Wendy J. GordonIntroduction, Ralph Sharp Br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Public Interest」(稱淡化為一「災難」);Mark A. Lemley & Mark McKennaIrrelevant Confusion(爭論商標法應關注於實際地關於消費者購買決定之混淆誤認。)

 

註三:美國商標法係理直氣壯地傾向生產者。商標法 (實際上所有不公平競爭法),旨在促進商業道德及保護生產者,避免非法企圖仿冒其貿易。消費者混淆誤認係有關傳統侵權判斷而非其自身緣故,然因欺騙消費者是竊取競爭對手商業之一特別有效方法...商標法主要旨在規範競爭對手間之關係;消費者任何利益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