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 5 月號 道 法 法 訊 (265) |
DEEP & FAR |
|
藍哈姆商標法(Lanham
Act) Vincent N. Palladino著 |
張甘穎 法務專員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 .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
|
例如,法院將商業敘述區分成「與客戶個人對個人的溝通,或廣泛散布的匿名廣告,或有目的性的小冊子,或商業會場上的評論」[1]。就第一修正案的觀點而言,這些不同是不相關的。一個錯誤或誤導的產品描述,若係為了在貿易展覽上招攬客戶,並不會比更廣泛傳布的廣告受第一修正案更大的保護[2]。
Skil案要件一也沒有反映第43(a)條關於地理來源敘述的改變。1989年以前,第43(a)條規範了「一個錯誤來源標示的訴因…其係適用於任何在被錯誤標示為來源地或來源區域經營業務之人」,但並沒有任何對於誤導來源標示的規定[3]。今日關於地理來源的描述和表示─包括錯誤和誤導性的─均規範於第43(a)(1)(B)條,適用於「任何相信自己被該行為傷害或可能受傷害之人」[4]。
[1] Mapquest, Inc. 訴Civix-DDI, LLC, 2009 U.S. Dist. LEXIS 10670, at *13-14 (N.D. Ill. Feb. 11, 2009)(引用判例),亦參Suntree Teches., Inc. 訴Ecodense Inc’l, Inc., 2011 U.S. Dist. LEXIS 78642, at *29-34 (M.D. Fla. July 20, 2011)(在手冊上的敘述“製作出來用以獲得消費者對Ecodense產品的興趣”無法提起訴訟,因為手冊並未廣泛流通); Dow Corning Corp. 訴Jie Xiao, 2011 U.S. Dist. LEXIS 54619, at *26-27 (E.D. Mich. May 20, 2011)(考量到虛偽表示傳播的程度); Champion Labs., Inc. 訴Parker-Hannifin Corp., 2011 U.S. Dist. LEXIS 52853, at *48 n.23 (E.D. Cal. May 17, 2011)(如果一刊物並非廣告資料,或為了促銷產品之目的而散布給大眾,則不構成藍哈姆商標法下的商業廣告); Control Solutions, LLC 訴Oshkosh Corp., 2011 U.S. Dist. LEXIS 32894, at *12(N.D. Ill Mar. 28, 2011)(「行銷用語」並非該法的商業廣告);Mut. Pharm. Co. v. Watson Pharm., Inc., 2009 U.S. Dist. LEXIS 107880, at *11 (C.D. Cal. Oct. 19, 2009)(應用四要件測試判斷被告是否從事商業廣告或促銷); White Mule Co. v. ATC Leasing Co. LLC, 540 F. Supp. 2d 869 (D. Ohio 2008)(駁回第43(a)(1)(B)條的主張,是因為商業表示並未在廣告或促銷中使用);Junction Solutions, LLC v. MBS Dev., Inc., 2007 U.S. Dist. LEXIS 86953, at *17 (N.D. Ill Nov. 20, 2007)(駁回「Junction向…MBS潛在主要商業夥伴為不實陳述之請求[因為]…描述必須在商業廣告或促銷中所為。」);Conditioned Ocular Enhancement, Inc. v. Bonavetura, 458 F. Supp. 2d 704, 710 (N.D. Ill. 2006)(「第七巡迴法院明確表示『寄給客戶的信件並非第43(a)(1)(B)條的範疇─該條僅限於錯誤或誤導“商業廣告或促銷”,且未涵蓋所有欺騙的商業行為』」)
[2] 關於法條用語曲解國會原始意圖的顯著例子,參Jean Wegman Burns, Confused Jurisprudence: False Advertising Under The Lanham Act, 97 B.U. L. Rev. 807, 882-83 (1999)(提出了一個方法,依該方法「法院將在實質(materiality)問題中回答是否主張是『廣告或促銷』中所為。法院首先決定相關『客戶』的同一性,一旦辨識出相關消費群體,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主張是否實質(material)傳播(如上定義)給這些客戶達明顯數量的程度」)。此提議怪異地連結了商業陳述與實質散播陳述。
[3] 即使後來擴張涵蓋了商標侵權,第43(a)條原本在此部分係試圖規範錯誤標示地理來源。例如,參Walter Derenberg, Federal Unfair Competition Law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Lanham Act: Prologue or Epilogue? 32 N.Y.U.L. Rev. 1029, 1037-38 (1957)。
[4] 參3 Gilson LaLonde, Gilson on Trademarks, §11.06 [1] at 11-159 to 11-160 (「[1989年]對於第43(a)條修正,刪除了對於那些可依據第43(a)條提起訴訟的原告的地理上限制。舊法條創造兩類人可以提起訴訟:(a) 任何在被錯誤標示為來源地或來源區域經營業務之人,及(b)任何相信自己已經或可能已經因為錯誤描述或表示之使用而遭受損害之人。依此定義,(a)類極受限制。依此提起訴訟者必須被錯誤指稱地理來源,且其必須在該錯誤指稱之地點或區域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