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12月號 道 法 法 訊 (260) |
DEEP & FAR |
|
診斷臺灣社會(九) |
· 交大航技系輪機組畢業 · 輪機高考及格 · 輪機甲種特考及格 · 台大法律系畢業 · 律師高考及格 · 東吳法碩甲組碩士 · 創立道法法律事務所 |
|
|
||
前期提問社會問題叢生,而每人靈性大顯,各有見地,「多頭馬車」既無可行,誰主號令?在專利法中有一假設性概念,即「熟習本技藝之人」、「平均智能之人」或「標準假設人」,俾資判斷某專利申請案具否進步性。社會存否此人?何處尋?如不存在,或無良方資以認定,吾人是否僅能於無限政爭或擾攘中尋隙自我營生?金鏞小說迭宕起伏情節,令人不忍釋卷。天龍八部中諸多英雄人物,器宇軒昂。依其各自遭遇或人生旅程,精彩絕倫之篇章不絕如縷,如使之領袖政府各部門,國家前進之腳步或發展勢頭自然緊湊、令人振奮,而無限朝氣蓬勃矣。依據無數通靈人士之共通說法, 此時台灣與大陸併存中國歷代皇帝或名人轉世人物,故此時社會上必然「高人」叢聚。雖各領域或行業領袖人物已耗去無數帝王將相,然必有遺漏之珠(例如,有通靈者謂,此刻有唐太宗轉世者,流落街頭),此其一;如能去除政壇令人卻步氣氛或環境,各領域或行業領袖人物未必不願放下高收入,以求「人死留名」,此其二;縱使不能除去前述氣氛或環境,以局部時間、心力或片段參與方式,使各領域或行業領袖人物效命國家,殊有可能,此其三;如有伯樂眼光,尋得遺珠,使之領袖一計劃、一部門或一工作,顯將福國利民,此其四。當然,某領域或行業領袖人物轉換政治領域後,有可能適應不良或無法勝任,然總有「真金不怕火鍊」者。國家必欲大治或「完成偉大復興」,如捨此捷徑,實無盡可惜也。西方科技或工業革命以來之成就,宰制世間發展已久,因「風水輪流轉」之故,中國失去世界「中心」之日已有三百年。臺灣因特殊之歷史機緣,心中夾藏曾經濟與政治奇蹟之瑰麗,因極度自尊,而無法忘卻曾領先大陸如此許多之光環,遂拒卻與大陸統合,或依恃大陸之飛躍成長以跳躍自我成就;亦因極度自卑,懼未與美日同盟而招來棄置或大陸之併吞。歲歲擺蕩於極度自尊與自卑中,不可自拔;年年爭辯應否「大膽西進」或「親美友日」,無有盡頭。自我放逐或頹廢中,地球從不停止運轉;歲月一再磋跎,大陸已 然穩穩接住或受領世運東轉之氣場。令人難以想像者,迄今偏獨人士,或某些專家學者(下稱專學)依然反對或綁架與大陸進一步之合作與統合。政府效能不彰固其因素,國家 氣運不佳或好運已逝,自然亂象紛呈。如偏獨或專學(下稱獨專)角度觀覽前段,必認「完成偉大復興」係附和對岸之言語,因其心目中之理想僅在「臺灣人民」獨享、留住或確保昔日臺灣之光榮。然事實已證明我們留不住昔日光輝,韓國當臺灣是發展失敗之案例而為研究,新加坡也畏懼重演「臺灣故事」。綁架或主導臺灣政經發展近二十年之獨專人士為何無能取鑑於此?展翅高飛或無敢圖,依內省或外插法推演,如不改圖於未來,即確保小確幸,真有可得?傳承或盡得「兵不厭詐」中國傳統或精髓之臺灣「民主選舉」曾有名言「當選過關,落選被關」,獨專人士尚未自昔日光環或美夢醒轉之餘,未知有無擔憂如與大陸統合,形同過去理想「落選」,而遭致清算,致須「潦落去」而勇往直前?欲推動統合之職位人士,或須如此顧及?臺灣擺蕩或磋跎二十年,失去太多機會,所擁優勢亦一再流失。痛心疾首過後,已學會洗盡鉛華之一塵不染,如此許多繁華,命中留住幾許,本非操之在人。走過人定勝天之年少輕狂,心安理得於大千世界諸般幻象。如尚有殘存意氣,長嘯或低吟數聲,已可自我舒解。獨專人士放手吧!臺灣由爾等主導或綁架二十年,如汝等方向正確,臺灣不會如此停滯或不堪。試自以小觀大解之,汝等至親或與汝等最親近之己身下一代是否認同汝等之主張?如至親或爾等下一代認同爾等之主張,耳濡目染之餘,其所成就有無頭角崢嶸之象?如認同爾等之至親或下一代秀異無多,爾等應否鑑於「見微知著」典故,停止害人害己?二十年來之感染、頹廢、封閉、挺進錯誤方向、在國際資本主義激烈競逐 中,高掛免戰牌、與自我放逐於內鬥、昔日光彩餘暉、正確理想之追求,臺灣已然氣虛、脆弱或筋骨受傷。汝等綁架之餘,社會是非不分,例如,立委邱議盈踢破法務部長大門,新法務部長以「和氣生財」(改為「以和為貴」)撤告,邱立委隨即宣告終於還其清白。上(層社會)行下(層社會)效結果,志士仁人搖頭興嘆。在野黨以毀國亂憲以遂一己無良義氣為職志,執政黨僅有能力隨在野黨綁架而和稀泥,謀國之士蟄居避世,能人匿跡以全亂世,臺灣將伊於胡底?臺灣氣運何時得能翻轉?大聖未出之前,獨專人士如稍加收斂偏激言行,臺灣或可停止出血或稍養元氣? 福懋、頂新(並出具切結書)等老牌廠商亦使用大統油品,誠信之優良傳統,在追求成長與獲利中,日漸銷蝕。吾人所選擇或嚮往之民主制度已行之有年,吾人所獲究竟符否預期?所失得否抵償所獲?實須吾人精密分析與探討。獨專人士之迷幻,無乃人間運勢消長之媒介,如吾人有幸因大聖扭轉或不幸須俟否極泰來而改圖走出泥淖,似宜追循究竟之道而非隨世浮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