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月號 道 法 法 訊 (241)

DEEP & FAR

 

 

  也談剩女
 

蔡清福 律師

· 交大航技系輪機組畢業

· 輪機高考及格

· 輪機甲種特考及格

· 台大法律系畢業

· 律師高考及格

· 東吳法碩甲組碩士

· 創立道法法律事務所

 
    大作家張曉風轉職立委所「完成」之第一件大事,竟是因其善意所引發之剩女風波,
致其大嘆:我為女人說話,怎麼儘是女人罵我?此乃一則重大心理、邏輯或社會現象,
深值吾人以撰寫申請專利範圍之戒慎恐懼心態予以探討,爰為本文研究之,以就教諸方
大德。
    佛說萬法(現象)唯心,即心中先有念頭產生,始會最終化為言語。自心理學角度
觀察,除非本性聖賢(故其出發點常為大愛、大我、大義或大利)、歇斯底里或類歇斯
底里(如乩童、扶鸞或觀落音),否則,人之行為恆含自利或趨吉避凶要素。就此剩女
事件而論,女士身擁高聲望與清譽而入國會殿堂,顯欲亟思有所作為,以回報或反應
人們之寵愛與期盼。故吾人應無須懷疑其出發點竟懷有任何惡意,而即可肯定其必然出
乎關懷社會之大愛。自心理及邏輯雖即可如此推論,則為何社會之噓聲遠多於掌聲?
按,傳統社會本有「伸手不打笑臉人」之習俗,則發乎社會之愛之此說緣何竟受嚴苛批
評?經前述推論後,其源由似乎包括以下可能性:一、雖出發點為社會大愛,然猶如父
母皆愛子女,子女於其管教或教誨,總覺厭煩或不耐;二、剩女現象並非問題,女士
錯把現象當問題,於是期望與結果發生重大落差;三、剩女現象是社會問題,但女士
所建議解決之道並非解方,故處方方開,社會即期期以為不可而議論鼎沸;以及四、剩
女乃社會生病之徵兆,然物質文明社會中不以此病為病。
    前述剩女說,僅局部反應事件真相,因尚涉及外配是否助成剩女之問題,故人權與
移民家庭等團體始串連至立法院外,抗議該言論乃係對外配、種族、階級之多重歧視,
而要求道歉。因如顧慮如此許多,勢將成長篇論文或專書,實非本文所欲探討,故本文
將以前段所述四可能性為分析對象。
    論者有謂,某一行之專家,初轉進他行後,很可能表現走樣。此種批評事實上僅係
「行行出狀元」或「隔行如隔山」之現代註解,詳言之,因社會分工日益精細,每一行
之「演員」皆須身懷該行絕技,始能出人頭地。女士具知名作家身份,想必欲為社會
獻出大愛,在傳統家庭或婚姻觀念下,為無子女之不婚女性憂慮其晚年生活。當然,吾
人無法推估在去掉人權與移民家庭之抗議後,此一話題之張力尚餘幾許?雖據調查在婚
者之健康與壽命皆佳於未婚者,然時代潮流所導致之不婚現象,究竟是否擁有較如意生
命?抑或出因彼此取暖所造就之一種假象?如真屬假象,意在欺騙他人或自己?凡此,
似皆屬有待探討之大問題。

    張女士為剩女擔憂,然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年女性有偶比例約五成一,男性有偶

比例僅四成四。詳言之,至去年底為止,廿至四十九歲適婚年齡中,未婚女性有二百一

十七萬人,未婚男性則有二百七十萬人,顯示國內「剩男」比「剩女」多出約五十三萬

人。因女士平常所接觸者頗多剩女,於是出乎關愛,遂引發此一事件。如女士早知

吾社會剩男多於剩女,似將不為(或至少不僅為)剩女(而或係剩男女)而發言。於此,

吾人似亦可體會資訊在此一後現代社會所可扮演之角色。吾人因此可推論,現象(如剩

女)本身可能並非問題核心所在,而可能屬較高層次問題(剩男女)下之一現象。故如

將表象現象當成問題本質而為針砭,期望與結果很可能發生重大落差。

    民主或人權時代,一切講究自主或自由,327新北市一名林姓女子疑因懷疑同
居男友劈腿,燒炭自殺並於臉書直播。台灣似與日本有某種感情連結,在李前總統時代,
似亦醉心於雁行理論,期盼由日本帶領東南亞國家雁行世界,故頗多社會文化、制度與
思潮(當然,包括各種自主與開放)皆效習日本(昔日,公寓或住家之設計皆力求彼此
「隔絕」或「老死不相往來」之境界)。但自去年311地震後,住宅之設計已然轉向將
彼此「絆」在一起,以求相互關懷與照顧。故人權主義者,夸夸大談不婚女性乃出於自
主抉擇,絕非被人挑剩之女性,未知來日是否有迴光返照之時機?總之,真或假命題之
「剩女」現象在目前社會氣氛下,究竟是否為社會問題,恐見仁見智。縱真係問題,張
女士所建議解決之道似非良好解方。因如屬聖藥,社會肯定之餘,必無議論鼎沸之象。
    前段分析剩女現象屬否問題尚難認定,吾人如假設其乃社會生病之徵兆,則後續之
診治將趨極端複雜,蓋物質極度文明之吾社會既不以此病為病,則領導或為政者將如何
為之導正?查,所謂民主乃自作自受,既已成為文明人內化之本然認知,則在上位之公
僕如欲矯改「民之所欲」,在選票壓力下,非但顯將力不從心,抑且如欲展現意志力強
為「民謀福利」,「民可以樂成,不可以慮始」封建之譏評,勢將如潮水般湧出,而令
上位者舉手投足間萬般難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