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2月號 道 法 法 訊 (214)

DEEP & FAR

 

 

 
學術界仍堅信專利法扼殺創新

 

賴以斌 專利工程師

· 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

· 中興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

 

 

最近在名為《迎向智慧財產的新時代:由對抗到談判(Toward a New Era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confrontation to negotiation)》的報導中,生技、創新及智財的國際專業集團再度探討國際智慧財產權法律的重建更將促進創新的觀念。然而,關於智財權扼殺生醫領域創新效應的辯論根本不是辯論,其為主要在學術圈持續的「解鈴還需繫鈴人(創作人、從事及由其享益的人)」討論。智慧財產,尤其是與藥物及使用於藥物開發過程相關的生醫專利,最常被投射為造成創新者與使用者之間裂痕的原因。所提出以支持此立場之案例及爭辯在過去十年並未實質改變。

通常被關注的是「生醫反公共財效應」,其通常敘述許多權利擁有者(專利權人)之存在對達到社會期望結果(藥物開發)會令人失望的協調破裂。其通常意指上游生醫研究的專利權之增殖將嚇阻下游的創新,導致生醫研究專利變成阻礙、而非為藥物發展鋪路。在對此論點的類似發表十年之後,我們看見任何生醫研究專利之增殖將阻礙或嚇阻藥物開發的證據了嗎?

若生醫研究專利已在過去十年嚇阻藥物開發,我們將預期看見生醫投資、進入臨床試驗的化合物數量以及新藥申請案種類的減少。根據2007年最新的生技產業組織回顧,生技公司的創投基金數量持續增加,進入臨床試驗前期的生物化合物數量持續增加,以及由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收件的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案數量持續增加。最重要的是,此回顧並未發現證據以支持學術界由於專利及智慧財產權的實施而例行地放棄一系列研究的爭辯。與期望的生醫反公共財相反的是,似乎公眾在過去十年間持續享受由生醫部門進展的利益,以及未來的藥物持續將被積極追尋。

我們看見大型醫藥及小型生技公司都被激發隨著學術圈及其他公共機構運作,以促進藥物開發過程的漸增證據。許多聯盟及公私合營企業(例如魁北克藥物開發聯盟、日本及歐洲聯合技術促進方案的神經精神藥物開發)雨後春筍般出現,作為生醫研究者將其知識進行整合的會議平台,以及致力於加速藥物開發過程到提昇技術與製程的共同目標。這些公私合營企業提供推進研發促進方案的理想通道。然而,多數的研發基金仍來自私人公司。生醫領域的投資具有長期風險,而專利提供私人投資者需要進行的保證底線。

(待續)